- 产品详情
自上月底以来,银行理财收益率开始慢慢地升高,但银行理财规模总体呈下降态势,尤其是同业理财。
刚过年中资金大考的银行,受央行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三三四”检查(治理不当套利、不当创新等专项治理工作的简称)等影响,同业理财规模出现一下子就下降,表外业务逐步回归表内。
“受严监管影响,我们处于政策观望期,同业业务更为审慎。”一名上海某商业银行合规部人士告诉上证报记者,她所在银行目前自查已近尾声,监管将陆续驻场,预计检查会持续至年底。
另外,从6月银行产品发行情况去看,预计下半年银行同业理财规模继续收缩的可能性比较大。
上证报记者近期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网点了解到,自上月底以来,银行理财收益率开始慢慢地升高,但银行理财规模总体呈下降态势,尤其是同业理财。
监管部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7年4月,银行理财规模为30万亿元。而到了5月,这一数字为28.4万亿元,下降1.6万亿元。
对于下降的原因,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研究员高燕芸向记者表示,4月银监会出台文件严禁空转、套利之后,叠加银行负债荒,5月出现明显下降。
“同业理财规模快速收缩最显著。”据高燕芸测算,同业理财规模或因监管趋严而收缩1.5万亿-2万亿元。
普益标准监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各银行发行的同业产品都有一下子就下降。6月下旬,国有行同业产品环比下降30.43%,股份行环比下降57.63%,城商行环比下降46.09%,农村金融机构环比下降73.74%。
据普益标准研究员王艳花分析,今年资金端成本上扬,资产端收益驱动乏力,而针对同业发展的监管口径越发严格,银行同业理财规模和占比的回落是必然趋势。
一季度表外理财纳入央行MPA考核后,银行理财余额增长就开始回落。紧接着,二季度监管新规密集推出,各种检查剑指表外业务,制约了表外理财增长。
前述商业银行合规人士和记者说,表外业务在前期的急速扩张中,存在不少灰色地带。此番根据相关要求自查,业务流程、产品发行和销售等要完全合规,资产要穿透,一些业务就会被迫暂缓或者暂停。
金融去杠杆,严控表外业务成为主要目标之一。防止资金空转套利,要让银行表外业务逐渐回归表内,目前来看效果已有显现。
民生证券报告说明,表外、非标转贷款趋势显现,理财与非贷款社融数据也表明这部分资产的收缩与放缓。
申万宏源证券报告也指出,近两个月严监管效应持续显现,银行主动调整非信贷业务,叠加利率上行对债券融资的影响,使融资需求逐步转向信贷。
5月金融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同业存单余额下降,而信贷在增加。25家上市银行同业存单余额由3月末的4.4万亿元,持续降至5月末的4万亿元。5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1万亿元,同比多增1264亿元。
不过有分析指出,目前这些还是被动下降,随着同业链条的逐步清理,杠杆水平下降,同业存单才真正有望主动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理财规模收缩明显,但在投向方面并无大调整。一名机构金融理财产品经理告诉上证报记者,银行资金在委外、同存业务上受限,底层资产其实是以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为主,其次是非标债权。“央行和监管这些举措,会力促银行加强主动管理。”
过去两年作为银行用来比拼理财规模而狂飙突进的同业理财,在今年中国监管层合力推进去杠杆和去空转下,正遭遇“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尴尬。
理解这一点并不难,资产和负债期限错配严重是绝大多数银行的通病。长期负债缺口需要资金填补,而理财负债结构的调整无法一蹴而就,相较于慢工出细活的零售和对公理财,同业负债尚能挑起“续命”的担子。
“大家都在为这事儿烦着呢,不抓紧调整迟早会被(监管)盯上。”一家上市银行资管部总经理谈到同业理财时不无担忧地称。
接受路透采访的多位银行资管部人士普遍谈到当前高成本续发同业理财的无奈:当前有银行同业理财利率都发到5.6%,只能高价去吸,先保流动性要紧;而零售理财则是个细活,规模不可能一下上来。
而从资产配置方来看,同业理财又遭遇难卖的窘境。有上市股份行地方分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就谈到,去年总行一直控制同业理财的发行额度,最高利率大概在4.6%,“畅销得很”,今年发的同业理财大概在5.1%,却压根卖不掉。
“购买他行理财来说,要求对方出具底层资产的函,现在跨季的没有5.6%我们是明确不配了。5.6%市场上很少,也不能单看收益率,有的小银行虽然发得很高,但我们也很谨慎一般不会买。”他并称。
平安银行金融市场部一人士亦对路透表示,目前已没有配置额度,主要是风险资本损耗的问题,“看底层资产,纯标的很少,资本计提可以是20%-25%;但如果一半是非标,可能是100%的风险计提,肯定就要考虑了,MPA(宏观审慎评估)考核对广义信贷的控制是硬性要求。”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报告,截至2016年末,银行打理财产的产品存续余额为29.05万亿元人民币,较年初增23.63%。其中,银行同业类产品余额5.99万亿元,占比提高5.3个百分点至20.61%,同比规模翻番。
尤为一提的是,去年下半年新增同业理财规模达到1.97万亿元,占全部新增理财的71%。
中国银行间市场的微观结构大致为:国有大行放资金,而非银、城商行、股份制银行和农商行是交易最活跃的四大类投资者。微观市场结构不稳定在整个银行间市场都存在,但在同业理财上显得更严峻。
“在去年下半年大概6、7月份的时候就开始恐慌,实际上就是套利,同业理财再去配置委外,太恐怖了。”一家农商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说道。
可以说,同业理财市场就像是沙堆上垒起的城堡,当市场预期高度一致或者遇到监管政策冲击时,就存在很明显的风险。这个风险与去年底流动性危机如出一辙,只不过一个是杠杆爆掉,一个可能是链条断裂。
前述上市银行资管部总经理就指出,目前表外同业负债没有比例限制,但各家肯定要去控制,“有的银行同业负债甚至占比接近80%,一些中小银行都是同业理财堆起来的,普遍占比在30%-50%稳定性太差,卖资产这种行为要是银行都这么干,共震太大了,一下子压下来市场受不了的。”
另一个要关注的风险是,部分银行存在将本行理财募集到的资金,再去购买他行同业理财的违规操作。据路透了解,同业理财已然浮现个别到期兑付不了的问题,如果类似事件多发引致链条上风险并发,其风险亦不容小觑。
在MPA考核及银监会要求自查和现场检查压力下,不少银行慢慢的开始主动降低同业杠杆,压缩包括同业理财在内的批发式业务规模。
这从央行公布的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中也可得到印证。去年年底以来,银行对银行类机构的负债增速同比已明显放缓,从去年的双位数增长降至今年一季度的个位数,而且其绝对规模比去年底下降明显。
有大行资管部人士表示,“目前同业负债占比五分之一差不多,不是主动降的,是被动赎回的,到期之后没有再续。总体保持在业内中等水准,倒是没有刻意要压缩到多少比例。”
民生银行有关人员也谈到,目前暂时没有对同业负债有规模上的范围要求,但以收益率设置门槛做调整,实际也是一种规模控制。
某上市城商行管理层亦对路透表示,“大家会把NCD(同业存单)作为一个基础价格对照同业理财,过去货币宽松时大家规模拼得欢,同业理财量上来很快,但机构对价格都是很敏感的,忠诚度不高,稳定性很差。我们从去年底开始就明确调整理财结构,压缩同业,主攻零售,效果目前看的确挺理想,增加了近百亿。”
监管因素在短期内对市场影响的确不可低估,不过监管政策并非一刀切,在监管层近期频频发声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思维下,实际上就已经为银行加强负债管理能力腾出时间。
受访人士普遍预计,监管部门更大可能会继续保持资金紧平衡,用市场化手段倒逼银行主动有序地减少同业理财发行,最终实现同业理财软着陆。(完)
网贷投资你中过雷吗?如何挑选对自己最合适的P2P网贷平台?财姐为你专业评测理财平台,赶紧关注财姐社区吧。




